Ariel 发表于 2015-7-19 13:07 第十六次课: 【时间】7月25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六讲 一、讲述古人类文化遗迹 1、三星堆文化 2、金沙文化 是四川继三星堆后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3、先秦巴蜀 4、三国时期 5、唐代“三川” 6、明代四川 7、清代的四川 8、辛亥革命在四川 9、民国时期的四川 15年高考练习 A卷 一、基础知识 1、B 随声附和(hè) 2、C A选项“克制”;B选项“盛气凌人”;D选项“一副” 3、B 苦心孤诣:苦心专研,不能用于游戏。 叹为观止:褒义词,用在此处不符 4、A B选项,缺主语;C选项,句式杂糅;D选项,“培养”改为“提高” 二、文言文阅读 5、D 称:相当,相符合 6、B A选项,代词和语气词,表推测;B选项,都是介词;C选项,副词,比和介词,在;D选项,音节助词和代词 7、C 三、翻译、默写 8、(2)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四、现代文阅读 11、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也点题,开 头列举事例,在开头引出主题。 12、A符合了本文讲究的左右尊卑的问题,B选项,指兄弟各走各的路。 B卷 一、诗歌鉴赏 锦江思 1、“思”即想 2、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一种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3、D 4、(2)没有办法像范仲淹的《岳阳》写群山的样子,朝朝暮暮,四季的变化。 5、表达自己想要同游,观景赋诗,希望对读过此书的人得到感悟。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二) 诗与成都 8、①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 ②成都的诗很普及,百姓乞丐都能写诗 ③杜甫,留下的杜甫草堂…… 9、①百姓茶馆对诗 ②人们写诗苦中作乐 ③乞丐也能作好诗 10、表现出吃饭人的陋习,“桃园结义”表达的是义气,这样用典表现了店家含蓄委婉的要帐,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帐的复杂,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 11、文中的引用展示了杜甫草堂的美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出的是杜甫在成都所遇到的困难…… 四、语言运用 12、(1)美食节的图案是由两根红红的辣椒构成的嘴唇,与美食节的题吻合,辣椒体现了成都美食的味是独特的,是辣椒为主要构成元素。 (3)为什么成都美食节如此之成功呢?你们将来还有什么规划,未来还有什么发展?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9 13:07 第十五次课: 【时间】7月24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五讲 一、开头结尾的塑造 错误分析: 1、绕弯子,离题太远 2、戴帽子,空发议论 3、写景抒情,不着边际 4、陈旧老套 二、中间部分的打造 1、巧妙的穿插 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2、小段连缀 整篇记叙文都由短小的段落连缀而成 3、逐章显志 4、环境衬托 ★不要想描写的时候就描写,无目的地把描写硬塞到记叙文中 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写景要有分寸,不要求多,点到为止。 ②写景要有目的,即景物的描写一定要为“烘托”人物服务。 ③写景要准确,注意知识的准确性,不要把春天的景物当做秋天的景物写出来。 ④要安排好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 消失的年声 1、从内容上,写了过年的鞭炮声,引出后文消失的其他年生。鞭炮声是读者非常熟悉的,贴近生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点出题目中“年生”二字。 2、消失的年生指吆喝声和鞭炮声,吆喝声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人们图吉利的愿望和向往。 3、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情。为后文写到这个年生消失的遗憾作铺垫。 4、一是“年味”,二是“年生”。两者结合是说不仅要有现实主义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而过年就是要把交个结合起来。 5、作者借消失的年生,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惋惜和遗憾,对民族文化现状的担忧。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9 13:07 第十三次课: 【时间】7月22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三讲 中考作文审题构思方略 一、绝大多数文题涉及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生活。 二、大题、宽题大大多于小题、窄题,便于考生自由选材? 三、记叙文题大大多于说明文、议论文题。 四、命题作文在数量上仍占主流地位。 ★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 ★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题特征,表现个性特点。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四中表现形式: 1、点示范围式补题 2、突现材料式补题 3、立意角度式补题 4、综合因素式补题 材料作文的共同规律: 1、材料作文覆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这些可考的文题 2、材料作文覆盖了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这些所有的命题形式 3、材料作文覆盖了改写、续写、扩写、修改等种种形式 4、材料作文覆盖了大小作文的组合类型 阅读训练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1、“风雪”既点明了季节,写出了寒冷,也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又暗指生活的风霜,为父亲坚韧的人物形象启到烘托的作用,渲染出冷清凝重的氛围。 2、“冰凉”是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带给我的感觉,“酸”是我看到父亲受到委屈后心里的酸楚,是自己带给父亲的屈辱。 3、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买柴人给父亲钱的不耐烦,对父亲恩不满、冷漠、甚至于鄙视。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小气、无理的小市民形象。 4、(A+B的解题结构)吃苦耐劳:在文中靠卖柴给孩子挣学杂费。坚韧………………。教育有方的人: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 5、“低头弯腰”是父亲要告诉孩子要懂得尊重他人。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9 13:07 第十二次课: 【时间】7月21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二讲 语言作用 例题精讲 2、(1)完好的图书只占了五分之一,损坏的图书占了五分之四。 (2)我们应该加上爱护图书的教育。 5、麦子成熟了和即将丰盛的喜悦。 6、A B和C选项都是比喻 7、A 经典练习 1、B 应是设问 2、C 3、A 应为比喻 5、C 应是疑问句 6、(1)讽刺老板的酒缺斤少两 (2)老板是急于谋取暴力的阶段 7、(1)城乡居民收入越高,对未来的生活越有信心。 (2)城乡居民收入越低,对未来生活持悲观态度的比例越高。 9、①支持调整方案的占大多数。 ②青少年比中老年更支持。 ③城镇比乡村的更支持。 10、(1)如果我是刘翔,你就是李平,你不去能行吗? (2)如果你来给我助阵,我的名次一定会更高。 11、这位记者的标题不得体,作者无他意,但容易想到暗指广东人,让人误解。 12、①后面加“的结晶” ②作为一个作家您是怎么想到对长江进行实际考察的呢? ⑥从长江的入海口 ⑦去掉“能” 13、①⑤②③④⑥ 阅读练习 其实很简单 1、弱不经风的小伙儿挺身而出,身受重伤。→有关部门给小伙评奖,单位同事质疑。 2、(1)作用了排比,写出了当时众人的胆怯、冷漠、恐惧,歹徒的凶残,形势的危机。从结构上,为后文小伙挺身而出作铺垫,众人的胆怯恐惧和弱不经风的小伙挺身而出作对比,更能体现小伙的英勇。 (2)“射”写出了众人的动作之迅速,“一窝蜂”写出众人的齐心协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众人在小伙子的感染下齐心协力制服了歹徒,也突出了小伙的英勇。 3、写出了小伙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与小伙之前的描写进行呼应,为后文记者来探访他作铺垫。引出下文记者质疑来采访小伙子。 4、不是文不对题,人性之美被唤起很简单,要走良好的社会风气很简单,题目与内容完全吻合,展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9 13:07 第十一次课: 【时间】7月20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讲 成语 一、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变更或增减语素。 在语序上也有固定性 2、意义整体性 成语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 易混易错成语 1、暴殄(珍)天物 2、别出心(新)裁 3、筚(毕)路蓝缕 指架着柴车,穿着旧衣服去开辟山路,形容创业艰难。 4、变本加厉(利) 5、病入膏肓(盲) 6、不可名(明)状 7、不毛(茅)之地 8、不胫(径)而走 9、不落窠(巢)臼 10、发愤(奋)图强 11、飞扬(拔)跋扈 12、分道扬镳(镖) 13、甘之如饴(怡) 14、各行其是(事): 自以为正确的,含有贬义 15、蛊(鼓)惑人心 16、鬼蜮(域)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 17、汗流浃(夹)背 18、好高骛(鹜)远 19、怙恶不悛(俊) 20、岌岌(及及)可危 21、竭泽而渔(鱼) 排尽湖水捕鱼 22、脍(烩)炙(灸)人口 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相称 23、励(厉)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例题精讲 二、2、(1)一丝不苟 (2)气冲斗牛 (3)孜孜不倦 (4)众目睽睽 三、3、B 四、4、DCAB 经典练习 1、B 张皇失错(措) 2、C 3、D 首当其冲:表示收到冲击 4、D 5、D 6、B 7、D A选项应为津津有味 8、B 9、D 10、C 应改成津津乐道 11、C 12、C A指过分铺张浪费,贬义。 13、D 指左右为难的意思 14、C 15、B 16、C 17、D 18、B 19、C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反馈】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8 13:00 第十次课: 【时间】7月19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十讲 诗词鉴赏命题规律及主要题型分析 一、古诗词赏析的考察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需要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 4、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二、命题材料 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为素材进行考察,尤其以唐诗为最。 例题精讲 (一) 领悟情感型 1、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的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二)体会意境 题目形式 1、营造就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 1、用自己的需要,切记直接引用 2、描摹出主要的景物 3、抓住景物特征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赏析技巧 答题技巧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4、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题格式: 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感情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 1、 咏山泉 (1)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画面,对仗工整。 (2)诗中“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诗人借山泉来比喻自己…… 2、 秦国怀古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景抒哀情。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
Ariel 发表于 2015-7-17 12:31 第九次课: 【时间】7月18日 8:20~10:20 【课堂内容】 第九讲 文言文之理解感悟题 (一)考查的主要提醒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要点的概括题 2、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二)解答方法探究 1、读懂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明确考查的题型 3、课外文言文的选择亦有规律可寻,大都在古典名著中选取材料 (三)例题精讲 战国策•齐策四 1、C 怪:奇怪 练习巩固 (一) 败之:击败了对方 每为:每次都被 1、(1)都 (2)估计,推测 2、(1)宗泽从小的时候非常好爽,而且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3、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忠君爱国,应用善战(找出原文并陈述) (二) 1、B 图:图谋 2、①暇以宾客之理接待他,也像大夫一样地问他。 ②我以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以求和平。 3、在家乡秦人之前,在暇面前的不屑,看出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只能靠欺骗来获得暂时的荣誉,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第19页 乌米 阿•马•高尔基 2、远近高低结合,突出了乌米的孤独无助的处境。。。 3、(1)幽怨中充满期待 (2)歌声能够折射乌米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解释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的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空闲在明亮与黑暗交织的氛围中,增强文中感染力。 4、“我”是乌米的见证人,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人性美的敬意,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增加真实感,我对乌米的情感,突出乌米的形象。 【课堂反馈】 1、今天大家都表现不错,都很认真听讲,精神集中 【课堂作业】 认真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