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5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好文】中国牛娃上了名校就是精英吗?美式“精英教育”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 11: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7-1-20 12:54 编辑

【深度好文】中国牛娃上了名校就是精英吗?美式“精英教育”的启示


当我们追求美式精英教育时,是否真正的考虑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


西莫斯·可汗在《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书中描写了“小常春藤”圣保罗高中,是如何稀松平常地将精英主义融入学生的一切生活,学习、社交、礼仪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新精英”更接地气,但也没有弱化“精英”的概念,相反,在精神上有所升华,他们注重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





眼下,“精英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许多家长和学校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但究竟什么是精英教育,中国家长未必了解;在美国顶级私校里,精英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教育界也所知不多。
于是,一些人开始批评那些“优秀的绵羊”,一些人则为“藤校生”辩护。


一方面微信圈里出现“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的惊呼,一方面家长们依然坚信,只要把孩子送进美东的顶级私校,就铺平了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道路。


难道说,所谓“精英”,就非得把自己架在高楼大厦上,非得把看待不同人群的角度变成“俯视”,非得觉得别人都是“蝼蚁”吗?


是对那些“精英”的质问,也是对所谓“精英教育”最好的讽刺。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和“精英教育”?社会分层是不是赤裸裸地仅仅依靠金钱或者家族背景?又或者,一个中国的“牛娃”上了名校,是不是真的能走进精英圈子?


毕业于美国圣保罗中学的西莫斯·可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在西莫斯的这本书中,提出了“新精英”的定义,也将“精英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教育报》的书评,他在其中谈到了对精英教育的看法。


精英教育的一场静悄悄革命




对一所学校最好的反思性观察也许来自于这所学校的校友。他们回答了一个让公众关心的问题,精英教育起步之初所允诺的一切是否在个人成长中获得了验证,好的教育究竟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智识和文化储备?《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一书就呈现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作为美国最好的寄宿制中学之一,圣保罗中学诞生于1856年,第一任校长柯伊特上任时只有24岁,在他40年任期的后半段,对美国教育系统造成的影响之大,堪比托马斯·阿诺德通过领导英格兰的拉格比中学造成的影响,后者把爱弥儿的教育理念引入了校园,着力塑造强壮的人。


圣保罗秉承的理念,不同于强调系出名门、家族纽带和排外性质的旧精英模式,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包含种族、民族和经济多样性的社区,“为余下的世界提供典范”,可谓是精英教育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此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圣保罗如何培养淡定而非显摆的精英。圣保罗继承了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特提出的“自然贵族”理想。


哪怕校园里名流云集,学生也学会了靠着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血统、家世、财富甚至聪明这些属性被隐藏掉,学生珍惜的是卡罗尔·德怀克所称的成长思维,管你有钱没钱,爱拼才会赢。


在教育上,这里的学业负担一点都不轻。


作为圣保罗曾经的毕业生、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西莫斯在圣保罗开了一门课,要求学生阅读包括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密尔的《论自由与功利主义》、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等书。


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非常有趣。低年级不分英语、历史、社会科学这些具体学科,只上一门人文课,把具体学科领域杂糅到了一起。


到了高年级,选修课品种多而精,500来人的中学居然有50多种选修课,包括“当代爱尔兰文学和历史”、“夏娃之女:宗教中的女性经历”、“漫画小说的崛起”。理科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和银河系天文学。


在教学法上,学校让学生探讨宏大问题,包括“什么是爱”“什么是美德”“宗教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等。知识在这里不被视为力量,而这些大胆设想、发问、思考的能力,以及广泛的人文修养,则成了这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最终,读书的多少,将新精英和普通人的距离逐渐拉大。


圣保罗的另一种淡定,是文化上的,学生会看艰深的著作,欣赏高雅艺术,却也不忌讳谈论甚至喜欢饶舌音乐,他们学会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自如。


作者回忆在圣保罗就读时的经历称,“圣保罗是一个我学会去融入的世界”,这种学校不是“在穷凶极恶地制造有钱人”。学生被训练出的品质,包括善良、人性、同情、热情、责任、活力、创造和独立。


他们不会感觉高高在上,该学校训练的是新精英,淡化对生活品味、社会网络的重视,视阶级为能上能下的阶梯,而非人为的屏障。圣保罗培养的新精英,不靠小圈子的自我封闭界定自己,而是以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在阶层明显的社会现实中周旋。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成就的影响,而教育又决定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一个草莽英雄和知识英雄辈出的年代,过去森严的等级制度,被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冲击。圣保罗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淡定和开放,这是新精英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节选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多元的,开放社会承诺了更多的机会,是否就意味着承诺了更多的平等??圣保罗中学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这里的学生是被称之为“新精英”的群体,几乎三分之一的人会去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莫斯·可汗即毕业于?这里,也曾在此任教。


他以校友身份回到这所学校,进行了一次精英教育的考察,来试图揭示圣保罗是如何利用新的手段赋予“新精英”们越来越多的特权。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背后》一?书曾获得美国社会学界重要奖项——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match?2011年度图书。这本书是西莫斯·可汗对理解新精英群体的尝试,通过引出学生对于特权的学习,来理解我们所面对的新的不平等。


挤破头也要进入圣保罗中学




面前有两扇关着的巨门。厚重橡木板做的雕花门上,挂着一对熟铁编制的大门环,很明显,开门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


站在外面的走廊里,大家能透过拱形窗户望着无瑕的草坪、池塘、建筑物和包围着我们的砖石路。门后是管风琴低沉的乐音和成百人的喃喃声。我环顾背后连成一排的面孔:兴奋、惊诧、好奇、疲惫。


有些学生惴惴不安地聊个不停,其他人则纹丝不动;我周围的青少年正处在星期天的最佳状态,不确定门后是什么。门后是我们的未来。拭目以待。


门开了,一阵寂静横扫所有人。一个深沉、平稳的嗓音开始报名字。每报一个名字,我们中的一员就走入门后的黑暗中。叫到我的名字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入巨门。礼拜堂又长又窄,我的眼睛一时还适应不过来。我告诉自己没什么可紧张的。


无论如何,我都是过来人了。可是要镇定下来太难了。穿着一身带有蓝红相间兜帽的黑袍子和新买的鞋,我的鞋底敲击在冰冷的石面上发出响声。我在长凳间缓缓走着,认出几张熟悉的面孔和学生时代坐过的地方。我是最后一个进门的新教员;在我后面是一连串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他们迅速蜂拥而入,毫不掩饰这份急切,直到我就座前都在踩我的脚跟。


这是我们在圣保罗的第一个仪式,“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这个仪式,新成员正式成为学校的一分子,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每位新人都有一个指定座位——也是接下来一年里几乎每个早上他们会坐的地方。就像橄榄球场里的露天看台一样——四排木雕座椅两两相对,中间是我们刚刚通过的走道。


延伸在我面前的,是争破头进圣保罗中学的男孩女孩。长凳因为承受着的重量和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快爆开来了。
离我最近的高三学生,知道明年最有可能上的大学就是哈佛——几乎三分之一的人会去常春藤盟校,而大概没有一个人不会去美国的顶尖大学。


大学入学只是他们精心经营的生活中的下一步。就像这个就座仪式赋予他们在圣保罗中学中一个特定的位置,从这里毕业也保证他们会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热切的家长们无疑都不断提醒他们,你会加入一个更大的集体——一群在世界各地位高权重的毕业生。


“新精英”群体




我身边这些正在与睡眠和青春期荷尔蒙作斗争的学生们,知道他们正坐在这一个半世纪里带领美国商业、政治、文化发展的男男女女的老位子上。我身边的男孩女孩,他们面对的挑战令人望而生畏;他们是新精英。


1855年来,圣保罗是我国青少年精英最主要的家园之一。知道自己要为塑造这些孩子(他们在将来某一天会成为世界的领袖)的心灵负上一部分责任,有点怪怪的。


更奇怪的是,我也曾是学生中的一员,被许多现在与我坐一排的教员们这样的人照顾过。故地重游。区别是我现在的动机更复杂。我不仅是来这塑造这些年轻的先生女士,也是来研究他们的。


一所寄宿学校是如何保证它的门生都能走上康庄大道的呢?学生们是不是拥有、培养或学会了什么,使得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占优势?


几十年前,这些问题可能很好回答。那时的学生们来自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家庭。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贵族阶级借助像圣保罗这样的学校稳固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领头羊的地位,并把这个权利传到下一代人身上。圣保罗将与生俱来的权利转化成文凭、关系和文化,所有这些都保证他们的毕业生在未来获得成功。


今时今日,精英的统治地位变得不再直截了当。我面前的男孩女孩来自世界各地。圣保罗甚至可以被错认为是一所公立高中。很少有地方负担得起或能分享这种蓄意造就的多样性。


坐在一个从纽约布朗克斯区来的要是四十年前绝对不会被录取的贫苦拉丁裔男孩身边的,是一个来自世上最富有的WASP①家族之一的女孩,她表现出令人害怕的镇静。


圣保罗对于已经是精英中一员的人仍是来者不拒。访校的家长经常驾着奔驰宝马组成的车海,零星点缀几辆专聘司机驾驶的劳斯莱斯;晴天里,校园里闪耀着随意戴在脖子、手腕和手指上一套套珠宝的光芒。还没完呢。


学校是今日世界的缩影。富有和贫穷,黑人和白人,男孩和女孩,都生活在同一片天地里。他们在教室里、操场上、舞池中、宿舍里甚至在床上共享着青春岁月,组成一幅海纳百川的理想社区图景。


从礼拜堂的座位上,我看见这样的承诺展现在面前——21世纪的世界将是多元的。我开始理解圣保罗是如何利用新的手段在学生间灌输属于精英阶级就能拥有种种特权的观念的。


接下来我会描绘这个被我称之为“新精英”的群体——一群得天独厚的年轻人,跟我们通常在脑海中幻想的富家子弟的形象不太吻合。他们不都生于富贵之家,不全是白人,他们的家人未必四百年前就抵达了这片土地,也不都来自美国东北。他们的文化不怎么学院派;不避讳饶舌音乐,相反以 “更纯的” 各种文化知识丰富自己。


我们对我们的精英知之甚少。虽然我们迫不及待地读着《名利场》杂志里的人物简介、观看晚间新闻里最新的介绍,或是自鸣得意地讥笑电视节目里大腹便便的富人们,但是我们对精英们是如何取得、维持和保护他们的地位这件事,缺乏清晰认识。


当代美国“精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谁是当代美国精英?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关于这个世界、别人的处境和人际交流,他们在学些什么?他们如何适应过去五十年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他们如何应对在现代历史的大部分章节里都跟财富无关的那些人对开放性的需求呢?


我发现,圣保罗正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特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资质。鉴于过去的精英依靠的都是资质——围绕“正确的”血统、关系和文化建构他们的世界——新精英创造的是特权:一种为他们提供优势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模式。
老派资格的精英们,靠着在给他们提供优势的资源周围建筑护城河和城墙来组成一个阶级。新精英们认为自己更加个性化,相信自己的地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他们淡化了对高尚的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美国价值观。


新精英们故事的走向是基于一种在美国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就是优秀和努力终将为你带来回报。这种信仰驾驭了21世纪的国际视野,从任何事物身上吸取和提炼价值、对当下发生的事了如指掌。


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尽管是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越开放越不平等




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进入圣保罗的世界,并引出学生在那里学习的关于特权的三堂课。




第一堂课:阶级是非自然的,它们像梯子,而不是天花板

第二堂课:经历很重要

第三堂课:特权意味着淡定

这本书是我对理解新精英群体的尝试。通过引出学生对于特权的学习,来理解我们面对的新的不平等。

这项研究强调了文化——学生的脾性、交往和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如何在定义精英群体的归属性和因此推动的不平等。我们可以把文化当作是一种“资本”——像钱一样拥有价值也可以被用来获得社会优势。在了解新精英文化的过程中,我希望阐明在一个英才教育体系下不平等的运转方式。

这趟圣保罗回归之旅给了我很多灵感。我目睹了我们最敬畏的院校是如何重新书写着前人的设想,创造一个更包容的世界。

就跟其他的好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面。圣保罗的学生毫无疑问特权在手。他们在积累惊人的优势,这些学生和其他美国青少年——甚至是同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仅几英里之外的那些——在生活上的差距大得惊人。

精英们对美国梦的追随,无论是否出于善意,都是在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精英们拥护着一个开放社会,也表现着特权,掩盖了在我们这个世界挥之不去的社会封闭。

贯穿20世纪,面向不平等的战役即是机会的战役:女人、黑人和其他被排斥的群体能不能在我们的社会融入最好的院校并获得最高的地位?

这些斗争已战果累累。但是结果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开放社会承诺的应该不只是更多机会,也承诺更多平等,但这个承诺被证实是天方夜谭。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越来越开放,但也存在着残酷的不平等。美国的下一个大工程就是要找到方法,走出这个悖论。

                                               来源:《中国教育报》《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背后》

本文由么么茶整理自网络,转至壹牛家长圈是为了更多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欢迎继续跟帖互动讨论,大家共同交流!

欢迎加入壹牛家长圈系列家长群:
【壹牛】高考家长①群 156704153(限高一家长加入)
【壹牛】高考家长②群
446132602(限高二、高三家长加入)
【壹牛】17 中考家长群
255408023 (限2017年中考家长加入)
【壹牛】初中家长群
333035273(限初一、初二家长加入)
【壹牛】小升初家长群
122284038 (限小学6年级及以下家长加入)
【壹牛】留学自助交流群
606486338(限关注出国留学的家长加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2-7 16:53:49 | 只看该作者
读后受益匪浅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0-9 16:42:32 | 只看该作者
谁是当代美国精英?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13 18:12:15 | 只看该作者
顶也~~~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8-12 17:01:13 | 只看该作者
好啊楼主,没想到啊,太好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