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岁女孩“怒怼爸爸”,引17万人点赞:养废一个孩子,就逼她“勤奋到极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30 15:08: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8-30 14:48 编辑

10岁女孩“怒怼爸爸”,引17万人点赞:养废一个孩子,就逼她“勤奋到极致”



我刷学习方面的视频,经常会有一种感觉:

把我们大人放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做孩子正在做的事,也不一定都能受得了压力,把该做的事给做好。

尤其是看到孩子写完作业后,还被硬塞一堆补习班卷子、父母布置的习题、额外预习任务,那种麻木而艰难的眼神,真的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像我最近看到一则视频,一个10岁小女孩写完作业想玩一下,父亲说了她两句,大概就是“别老是玩,多看看书”之类的话。


没想到小女孩一下炸了,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我写完作业了,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那我玩还有问题吗?

你一天天的给我压力那么大,‘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什么当什么’……

你给我的压力太大了!



说真的,我第一遍看完这个视频,第一反应其实是:“口才真好啊,一口气说这么多。”

但看第二遍时,我反应过来了:孩子是真的到极限了,绷不住了,这些话已经在她心里酝酿了无数遍,现在估计是把压在心里很久的话统统说了出来。

我看完觉得蛮震撼的,又去找后续,找到了父亲的反应,他似乎也被镇住了。

本来口气特别笃定,要孩子努力上进,听孩子一直哭着说压力大,也特别无奈地收回前言:“我也不是要你怎么怎么……总之,你别玩太晚就行了。”

孩子仍然在哭:“我9点就睡了!你见过我玩到凌晨吗?你见过吗?”


当爹的彻底哑然了。

我想象了一下,如果我是他,恐怕会难受得啥也不想干,就躺着检讨自己:到底是怎么把孩子养成了这个样子?


视频最后,孩子说了一句:“请珍惜我们孩子的儿童时光。”

我看到评论区好多人都很支持,觉得童年很宝贵,不应该把大部分时间拿去写作业、读书。

但是评论区持反对意见的父母,还是占大多数。

有条评论很让人唏嘘:
“孩子,你不懂,现在是你爸爸给你压力,你还有反驳理论哭诉的理由和机会,等你步入社会以后,社会给你的压力会让你哭不出声、喊不出话,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其实我能理解评论真正想表达的,不是一定要逼孩子成才,而是辛苦这几年,可以给未来几十年做好的积累。

视频中的孩子也懂这一点,她强调:“要劳逸结合,不能光让我劳,我又不是机器人。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就只能到这儿了。”


作为一个10岁孩子,我觉得,她能理解到这一层真的已经很好了。

我看过一个实验,是斯坦福经济学教授John pencavel做的,他研究发现:超限的努力会起反作用。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工作效率就会极速下降。

就比如一个孩子,每周学70个小时;另一个孩子,每周学55个小时。

最后对比发现,他们吸收的东西其实一样多。

总结来说就是:孩子学一阵子,玩一小会,对比一直学,效果其实差不多。
就比如说,孩子做完作业在休息,你想让他背背单词,争分夺秒地多学一点东西,其实他是背不进去的。

还不如让孩子多玩一会儿,松弛一下注意力来得效果好。

我说让孩子多玩,不是要纵容孩子荒废学业,已经研究证明,这其实是一种更科学的学习态度。

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饱和式学习”短期内能让孩子跑在前面,但长期来看基本没用。

举个例子,德国以前做过一次教育实验,政府创建了50型“游戏型幼儿园”,和50所“学术型幼儿园”,让小朋友们进行横向比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游戏型幼儿园,孩子整天被老师带着各种玩,踢踢皮球,躲躲迷藏,幼儿园毕业后只认得一些基本的字。

而学术型幼儿园,属于“饱和式教育”,提前就把语文数学课上了,让一群走路都站不太稳的小孩,天天盯着黑板跟着读、跟着背。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尊重孩子的天性,一个开发孩子的智力。
做这个实验是想证明:到底是尊重天性,孩子发展得比较好;还是灌输知识,孩子会更出色?

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研究人员跟踪观察了两批孩子好多年。

最初几年,“学术性幼儿园”的孩子在知识储备上有一定优势,成绩表现更出色。

但升上小学4年级之后,这些孩子就“全面变差”了。

不但阅读和数学明显落后,而且社交、情绪技能也远不如“游戏型幼儿园”的孩子。

这个结果,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学术性幼儿园”,要求所有幼儿园尊重孩子天性,不准提前灌输知识。

可惜的是,这些结果,都是在孩子长大以后才出现的。

人都已经长大了,再来追究结果还有意义吗?

图片来源:电视剧《请成为我的家人》

要是我们也像“学术型幼儿园”的老师一样,给孩子灌输很多超越年龄的知识,让他随时随地都在学,可能孩子也会缺后劲。

尤其上了初中后,孩子学的知识越来越“活”,同时也面临着社交、情绪、独立等方面的心智成长任务。

接受“饱和式教育”的孩子,明显就有点跟不上;

而劳逸结合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了怎么交朋友、怎么调节情绪、怎么自己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该学的学了,该懂的懂了,后劲就慢慢上来了。

不难发现:“饱和式教育”灌输的很多东西,其实只是让孩子早学了一点,但学得早并不代表学得好。

主要原因在于:孩子成长发育有不同的关键期。
小学,是发展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和自驱力的关键期。

我有一名心理咨询师朋友,她发现一些青少年来访者,尤其是成绩好的孩子,是“用情商换智商”。

他们整天只知道学习,把本该发展情绪控制能力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心智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人。

本来初中学习压力就大,身体的各项变化还带来双重压力。

要知道,孩子就是颗“夹生米”,外面熟了,里面没熟,很容易被压力击垮。

孩子心态崩了,不知道如何面对压力,就会出现抑郁自卑、摆烂躺平、“破罐破摔”等状况,慢慢落后于同龄人。

反而是一些小时候被“放养”、但心智水平发展得不错的孩子,开始后来居上。

到了初中,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凸显,一个在人群中“吃得开”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精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而一旦真的理解了“到底什么对我更好”,孩子自己就能发展得挺不错。

哪怕没被灌输那么多,哪怕周围有很多影响注意力的人和事,该学会的也一个不落。

图片来源:电影《银河补习班》

所以,父母不妨从“饱和式教育”的矛盾误区跳出来,让孩子该休息就休息、该学就学,而不是看到孩子很忙,就感到慰藉、没那么焦虑。

持久的忙碌只会降低学习效率,适当放飞自我对孩子更好。

《科学休息》这本书里,总结了音乐学院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结果发现,优秀学生更会休息。

他们同样也付出很多精力去练习,但练习频次更多,练习时间更少,每次练习一个半小时,就会休息至少半小时。

踢踢球、玩玩游戏、看看动漫、放空大脑。

孩子真的想要学出头,不是有多少空余时间就学多久,而是看孩子愿意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地去学,这些时间有多长。

适当的休息,可以延长孩子全力以赴、高效学习的时间,还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就像足球比赛的中场休息一样,孩子暂时抽离压力,调整好状态再回来,下半场才能踢得更好。



本文来自小树妈妈由壹牛零零柒整理编辑,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