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4: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有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说:“教师如将其教导活动局限于学校范围以内,不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那就不会达到所希望的结果”。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使家长成为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量,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呢?
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少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
家访即家庭访问,它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而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总是上达成共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平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专访,在对学生进行专访时,不管是有既定的教育目的还是突发变故,老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前都要做好细致全面的准备,对于家访的目的或者想了解的情况做有条理的整理,家访时要把握主动,有针对性地和家长谈话,同时巧妙地控制整个谈话内容,有条不紊地转变话题,引导家长与班主任保持一致的教育话题。
2、注意不要把家访变成“告状”“诉苦”的代名词,“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意在指责家长的失职上,这样,就会让家长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抵触的心理,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会使家长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出现不配合老师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家长,这也是我要讲到的第二方面内容。
第二,尊重家长。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会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
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就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你的孩子可真厉害,恐怕连教授也没有办法教他”的伤人自尊心的话;或者有的老师习惯在学生表现不好时,写一纸条命令式地要家长到学校去接受训话;又或者在的老师总爱把对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听不得家长的辩解和不同意见。
以上提到的几种现象实际上都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一旦家长在心理上感觉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就会容易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甚至与老师对立起来,这样就达不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因此,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要对家长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伤害家长的言行,更不要有训斥家长的举动,这样才会使家长相信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才会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
老师对家长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我认为比较直接有效的是家长会形式。
利用家长会的沟通形式可以达到四个目的:其一是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家长对老师、学校在个全面的认识;其二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老师教育的建议,所谓“旁观者清”,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他们的建议对教师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三,可以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相互沟通还可以消除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其四,能够有机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更深深地体会到完善的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紧密结合的教育,缺乏家庭和社会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要积极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向延伸,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系统教育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接受到更完善更全面的教育,也只有实现了各教育因素的良好配合,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接近家庭、更接近社会,才能不使学校教育和现实教育相分离,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1 10:28:03 | 只看该作者
家校良好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