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夜蹄花香 于 2015-2-4 15:36 编辑
第四次课: 【时间】2015年2月4日 【课堂内容】古诗默写背诵、古诗赏析、文言文初窥、现代文练习
一、古诗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暗: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歌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二、文言文——口技 会:适逢,正赶上 宴:名词活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施:设置,安放 而已:罢了 少顷:一会儿 但闻:只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的样子 未几:一会儿 微:隐隐的 侧:倾斜 意:心情 稍稍:渐渐的
三、现代文 一个句子成段有什么作用? (1)突出强调;(2)强烈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悬念有什么作用? (1)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2)暗示情节发展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
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 (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2)抒发了……(人物)的……强烈情感或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
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作用是什么? (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 (2)加强语气; (3)强调某某的感情。
如何品味欣赏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 答题模式: 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的感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的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 (4)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现代文答案: 1、历——厉 躁——燥 2、指林丹从认为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忧,不想父母跟着自己受煎熬,因而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也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彼此之间,这是一种大爱。 3、表现在他伤心痛苦时,父母也一样痛苦,只是他不言愁,父母也不言忧,体现他们对林丹的理解和真爱。 4、与第三段相响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同时也表现林丹对父母的感激和爱 5、不是,他们一直随着儿子的喜忧而喜忧,例如:1、正愁着这次电话如何打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6、围绕理解、支持、相互鼓励
【课堂反馈】 1、老师让做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先做完了喜欢交头接耳,这不好哈,容易影响其他还没有做完的同学 2、今天总体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希望明天继续保持 【课后作业】 1、41页第三题 2、古诗默写
【本课总结】 1、考勤:张乐毅迟到30分钟、龚雅玥、邹珂月迟到1小时,希望同学们不要再赶错车了哟!注意安全。
|